首頁 / 觀點&研究 / 正文

如今的國產劇,真的懂有錢人嗎?

吃澳大利亞大龍蝦,品82年拉菲和空運日本北海道的魚,已經成為了國產劇展示有錢人生活的基礎標配了。

眾所周知,國產劇里是沒有窮人的。 

殊不知,國產劇里的中產和富人也是懸浮的。 

完全可以說是毫無靈魂。 

1.國產劇里活在真空的有錢人

當觀眾在質疑國產劇里的窮人形象扭曲的時候,事實上,國產劇里的有錢人形象同樣十分滑稽。 

有些是為了品牌植入強行給人降智。

比如“端木帶我去美特斯邦威”和“送你2000Q幣的道明寺”。 

IMG_256

有些則是因為缺乏生活積累,只能透過細枝末節勉力描寫一些想象中的富人側寫。

吃澳大利亞大龍蝦,品82年拉菲和空運日本北海道的魚,已經成為了國產劇展示有錢人生活的基礎標配了。 

IMG_257

稍微生活化一些的,有《三十而已》里描繪的富太太群像,她們精致地就像小紅書上分享出來的優渥生活模板,日常是背愛馬仕、喝下午茶、拍聚會合影,存在的意義就是成為推動主角劇情線的合格NPC。 

IMG_258

生活場景的單一和生活方式的刻板,拒絕對富人的精神世界做更進一步的探索和延展,無疑是另一種虛浮。

更不用說《北轍南轅》里王珞丹飾演的有錢人尤珊珊,究極工具人+傻缺散財童子的夢幻人設組合。 

她會送剛認識的朋友一臺大幾萬的洗衣機,邀請認識不久的人一起加盟開飯店,加盟費30萬出不起沒關系,她死乞白賴地就要借給你,沒別的,就是覺得跟你投緣。 

IMG_259

這些聽起來比電信詐騙還要離譜的話術,居然來自這些號稱千萬制作、打磨良久的精品國產劇。 

相比之下,雖然同為國產,可港劇里的有錢人切片就真實太多了。

港劇《珠光寶氣》里,蔡少芬演的小妹康雅思就算破產了都要買名牌服裝撐場面,丈夫公司瀕臨倒閉,但兩人依舊在現金流全部斷掉的情況下,咬牙花一百萬拍下了一個“MA CHERIE”的車牌,只為了搏一個投資機會。真實而立體的表現了富人的亮面與暗面。 

IMG_260

對比下來,內地這些國產劇里對有錢人的描述多樣性甚至還不如郭敬明筆下的《小時代》。 

至少顧里是一個會計+國際金融雙學位、兼修商法,業余時間在國際期貨市場上倒騰土豆,在《當月時經》上兼職寫稿,出了上海內環就會過敏的富二代。 

IMG_261

這人設的顆粒度難道不比大多數國產劇里的有錢人真實鮮活嗎? 

韓雪在《導演請指教》里曾經導演過一部講述外賣騎手艱辛的短片《超時未送達》,短片開始的第一秒,當鏡頭掃過房間里的布景時,就已經宣告了這部投射了有錢人對底層淺薄體會的短片注定失敗。 

IMG_262

4月的上海,有很多“睡在橋洞里的騎手”“睡在倉庫的騎手”“睡在街邊的騎手”,誠然騎手可以有很多的樣子,但在真實粗糲的生活里,他們從來沒有短片中表現的那樣輕松,獨立住著十幾平方的獨立小公寓。 

有錢人想象的底層生活都如此虛浮且充滿著廉價的自我感動  ,那么普通人眼里的有錢人虛浮一點好像也挺合理的。 

2.不敢表達富人真正的欲望

在國產電視劇里,中產永遠在談學區房和雞娃,有錢人永遠在搞投資,他們的世界里單薄的只能容下酒桌飯局和教育下一代,而真正與自己有關的,幾乎所剩無幾。 

大部分有錢人的出場,不是工具人就是給主角鍍金。

打開港劇你會發現,有錢人的愛好有高爾夫、跑馬、游艇、帆船、攀巖、滑雪、油畫、歌劇、看展、拍賣,每一種切面都在身體力行地告訴你,有錢人的快樂你真的想象不到。 

IMG_263

然而打開內地的劇你會發現,有錢人沒有愛好,他們甚至沒有欲望。

不是有錢人必須擁有高人一等的愛好才顯得真實,而是這種場景的設置會給角色本身增加更可信的魅力與人設光環,看到這個世界更深刻的階層參差。譬如《珠光寶氣》里賀峰帶康雅思去看的歌劇,是女高音家正式演出前一天的包場帶妝“彩排”,只為她一個人唱。這些看似不甚重要的愛好細節鋪排,圓融了劇情線發展的邏輯,也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主角的選擇并與其共情。 

IMG_264

隨手點開最近幾年的都市劇,你會發現所有的有錢人或者是正在奮斗的中產都來自于投行。 

《歡樂頌》里的安迪回國前就是美國投行精英,《我的前半生》里,賀函、唐晶、陳俊生都是投行的,《我們的婚姻》里佟大為飾演的角色是投行經理,《心居》里童謠飾演的顧清俞是一個頂級投行精英,《北轍南轅》里的尤珊珊雖然不是投行的,但她在劇里被描述成一個投什么都掙大錢的天才投資人。 

IMG_265

編劇對有錢人的想象力和生活積累的匱乏程度,讓人不禁想問一句。 

請問我們是只有投行一個職業了嗎?

IMG_266

如果說國產劇里的“窮人”尚且有對買房的執著,那么國產劇里的富人仿佛就只剩下談戀愛一個功能了。

IMG_267

貪婪、野心、權力、名望、地位,那么多標簽和價值方向,總有一個是勉強可以和愛情相較的吧。 

《心居》里可以稱得上是有錢人的兩個主角,童謠飾演的顧清俞和張頌文飾演的展翔。這兩人一個是能買得起上海兩千萬新房的頂級投行精英,36歲事業有成卻仍然一心追愛年少白月光;另一個是坐擁多套上海房產的拆遷戶,42歲無所事事甘當女神備胎無怨無悔。人物缺乏核心的支撐邏輯,單薄到經不起觀眾的一點吐槽。 

IMG_268

向來有浮夸之名的韓國偶像劇,尚且能在《繼承者們》中貢獻出如超級富二代劉瑞秋這樣一個臉上寫滿了所有欲望都被滿足的厭世感角色。盡管這類頂級富豪遠離觀眾的生活,可人性微妙的共情之處仍然能夠被觀眾注意且理解到,這就是有功底的編劇對上流社會某一類群體的精準側寫。 

IMG_269

反過來,到了國產劇里,觀眾幾乎無法真正挑出一個能讓人產生共情的有錢人角色,或者說,讓觀眾找到角色身上除了錢之外的第二個共情點。 

國產劇里最好寫的有錢人角色是什么?

除了改開背景的下海實業家們,無疑是暴發戶和拆遷戶。因為他們既有錢,但又不用糾結寫不出他們過往的生活方式而被觀眾吐槽虛浮。 

國產劇對有錢人的描述,通常只是建立一個“有錢”的單薄設定,屬于想想層面中“我是怎么有錢的”,財富構成和財富積累來源大多數都不清不楚。

財富積累永遠停留在口頭吹逼階段,北轍南轅的王珞丹出場就是天才投資人大佬,也別問一個大學肄業、專業未知、沒有背景沒有人脈的外地姑娘是怎么完成如此巨大的階層跳躍的。 

別問,問就是主角定律。

為什么都喜歡寫有錢人是搞投資的,答案當然是因為來錢快且不用過腦。 

《心居》里的顧清俞完成一個價值數億的大單可以得到的提成是以億為單位的1%。而整部劇中關于顧清俞這個頂級投行精英的專業側寫,僅有工作電話中“IPO過會了嗎”的兩句簡單詢問。 

IMG_270

編劇既想描述有錢人在成為有錢人之前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又想展現有錢人之所以是有錢人的天才人生easy模式。這種人設塑造上前后矛盾、邏輯不合的擰巴敘事,讓這些“既要又要還要”的富人角色要多虛浮就有多虛浮。 

3.局部的景觀

無法牽引出真正的共鳴

當下社會的現實主義,無論是所謂的上流社會,還是底層掙扎,都逐漸變成了一種朋友圈式的想象敘事。 

我朋友、我同學、我同事,構成了創作者目之所及的全部景觀。

所以《北轍南轅》的編劇陳枰完全無法理解觀眾對于這部劇鋪天蓋地的諷刺和差評,因為我朋友就是那個隨手送人大幾萬冰箱的人啊,幾個姐妹開飯店“投55萬就當體驗生活”是編劇自己的故事,而戴小雨那樣的花瓶,“坐在那兒吃一頓飯,出來就掙一萬”是編劇的身邊事,五個女主都有原型,“這都是真事兒”。 

IMG_271

導演馮小剛大概也是這樣覺得的。以他為代表的京圈老男人的酒桌文化可不就是《北轍南轅》里拍的那樣嗎? 

吃飯必得有美女作陪,飯桌口癖是爹味十足的“拎壺沖”,飯后興許還得讓美女來一個即興才藝表演,開飯店隨隨便便投30萬不為了掙錢,就圖著能有一個私密的地方能讓朋友們聚在一起說說話。 

IMG_272

誠如編劇陳枰自己所言,“世界這么大,你看不到的東西有很多”。 

這些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價值邏輯,確實是少部分人正在經歷的人間真實。 

但這種局部景觀的人間真實,真的能表現出一個時代的大眾文化切面嗎?

這也導致國產電視劇圈誕生了一種獨特的奇異現象。每每豆瓣開分后,必有制作人導演編劇演員出來輪流喊冤,更有官方劇博公開發博暗示觀眾品味不行,“我們又被黑了”。 

IMG_273

編劇大喊冤枉,導演也大喊冤枉,可觀眾又何嘗不冤枉呢? 

這一代的創作者,普遍沒有經歷過重大歷史敘事,缺乏對社會的共情感,亦或是在快速上升階層后早已經失去了對社會的全局探查感知能力和對底層的共情能力,集體記憶的缺失讓所有人都陷入了碎片式、圈層式的經歷和想象中,就像一個被折疊起來的世界。

觀眾罵再多遍爛劇都無法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優秀劇作范本打底在前,都無法啟發出一個當代的現實主義文本。 

IMG_274

答案只有一個。 

因為它超出我們的生活積累了。

因為超出生活積累,才會讓每一部電視劇的有錢人職業都變成同一個世界,同一類投行。 

因為超出生活積累,所以才會誕生《小敏家》一個勵志考清華的高四復讀學霸在高考前三個月還在每天熬夜當游戲陪練幫老賴父親還債這樣的情節。無論是讓考清華的學霸兒子在倒計時一百天熬夜打游戲,還是用游戲代練的錢去支付一個老賴的錢款,這兩種計量單位都超出了一個普通人對“償債”這件事的正常認知范疇。 

IMG_275

因為超出生活積累,大部分創作者不敢也不會寫諸如《雞毛飛上天》那類從實業奮斗起來的富一代們,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因為事實確實如此。這個時代不再屬于實業,而真正的富二代們也沒有上一代人做實業的耐心與韌勁。在娛樂圈里叫得上名字的富二代們,王思聰秦奮王夫也,他們在自己的創業階段,無一例外都選擇了成立投資公司。 

年初大爆的《人世間》,劇本再扎實不過,但即便是那樣的劇本,編劇王海鸰仍然感慨,后30集的改編完全超出了她個人的生活積累,“寫得格外難”。 

IMG_276

“前20集我輕輕松松就寫出來了,后30集就格外難,難就難在離開了家庭之后,劇作者的生活積累不夠了。像官商打交道、拆遷、企業成長等等,都是我的(盲區),必須現找人問,看官商的書做間接生活,特別難,但也努力地把它寫出來了。整體看著破綻不是特別多,但是濃濃的抓人的細節就少,這是我看完之后對自己的審視”。 

缺乏生活積累的劇本,是不可能做到用細節牽動人心的。

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是如此。 

局部的景觀無法牽引出真正的共鳴。

身處這個媒介致幻的時代,短視頻里不斷被拉近聚焦的富人生活,刺激了人們對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的放肆想象,不管是守在圈子外圍靠著朱門殘羹狐假虎威的邊緣分子,還是身處底層不斷驚嘆這個世界多樣性的普通人們,科技和媒介的唾手可得讓所有物質都蒙上了一層粉紅色的金錢濾鏡。 

不是國產劇懸浮,而是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原本就已置身于懸浮之中。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蹦迪班長”(ID:MrDisco007),作者:村花

關鍵詞: 有錢人 國產

掃一掃關注“電影界”微信公眾平臺

掃一掃進入移動端瀏覽